“基因编辑婴儿”是乱伦违规的“学术怪胎”
姜文来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诞生。这一所谓研究成果引发各界广泛质疑。国内上百名科学家联名发声,对贺建奎未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进行的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行为,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11月26日 澎湃新闻网)
基因编辑是科学前沿领域之一,通过人工基因编辑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让物种按照人类的意志方向转变,他突破了基因由自然选择向人工选择的转变,是基因选择遗传上的革命。但他也是一把“双刃剑”,稍不留神,可能给人来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基因编辑并非没有边界,什么地方都可以用,人体胚胎就是基因编辑的大忌,是“高压线”,触碰不得。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全球基因编辑峰会曾达成一项共识,即鼓励基因编辑的基础研究和在体细胞层面上的临床应用,但是对于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需考虑技术、社会以及伦理问题,属于限制级研究。这成为相关科学家共同遵守的学术伦理和规范。贺建奎的研究犯了大忌,严重地碰触了“高压线”,他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个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整个中国科学家的形象影响,让中国科学家蒙羞。11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西川大学华西医院蔡续雨、北京大学罗欢等122位生物医学领域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称,这次试验只能用“疯狂”来形容,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这很大程度上展现了生物医学界科学家对此强烈反对态度,也表现了中国科学家对此持鲜明批判的态度。
科学家的兴趣是探索未知世界,创新既是社会对科学家的要求,也是科学家自我激励,只有获得创新性成果的科学家才受到人们的更大地永久地尊敬和尊重,在科学史上才占有一席之地,才是真正的人类伟大的科学家。这样的科学家,一定是遵守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如果不遵守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甚至严重地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去从事研究,这样的研究不是在科学探索,而是在与科学界为敌,这样的研究可以说“邪恶的研究”,必将成为科学研究的异类,其研究成果也只能是“学术怪胎”,得不到科学界的认同,相反会得到科学界的强烈反对,被扫进科学的垃圾堆,成为反面教材。最终突破底线的研究者会成为“孤家寡人”,身败名裂。
科学家最宝贵的是诚信,诚信是建立在遵守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基础之上,如果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的基础不存在,诚信的大厦将坍塌。人无信则不立。基因编辑婴儿是严重违背学术伦理规范的行为,其成果就是 “学术怪胎”,受到众人谴责是必然的,凡是有正义的科学家都不会置之不理,都会发出怒吼,这也是科学家的共识。
期盼今后类似的事件切莫再次发生,我们人类自身搁不住这么折腾!
说明:本人不从事基因研究,对基因编辑属于门外汉,只是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对此事发表个人看法,文中可能存在对基因认知上的问题,请您指正,谢谢。